國內目前的年產量約16萬噸,還可以配合市場需求提高產量。
這一次,他決定訓練自己成為小說家。再想一想,我們是怎樣宣揚鹹魚翻身的故事,幾乎牽涉文化的各個層面。
世界不就是由隨機刺激編織成的一張網嗎?所謂的人生,不就是我們壓下一連串的操縱桿,希望獲得金錢或滿足情欲?對史金納來說,心理學家不必了解像思維或動機這類模糊和難以掌握的東西。鹹魚翻身的事蹟,是創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就是因為你從來沒贏過大獎,你才會拿手去拍操縱桿。後來有好幾十年,他的神奇箱子成為整個心理學界的主流觀點,他曾得意地說:「藉由探索行為的原因,我們可以去除想像的內在因素。他不是被空白的紙張嚇壞了,也不是沒有東西可以寫,而是他覺得空白紙張太小很無聊。
是可能會贏大獎的希望把你給捲了進去。」他的夢想是讓動物心理學和研究動物生理的學門一樣縝密——讓大家不必用寫小說的方式去詮釋生物的行為。對於來自前線誇大甚至錯誤的報告,不經查證即予以接受。
國共內戰則是黃埔打黃埔,看不出黃埔軍人的真本領。在此背景下,神話黃埔成為昔日在戰場上殺得你死我活的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少有的「歷史共識」。跟世界四大軍校——美國西點軍校、法國聖西爾軍校、蘇俄伏龍芝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相比,黃埔的速成訓練缺陷明顯。蔣意識不到,在軍事學術快速進步的二十世紀,國軍的高級軍官被迫以二十年前所的知識和他們範圍有限的經歷,去應付現代戰爭的複雜問題,戰力無法提升是必然的。
可見,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大於領袖的個人魅力。對比之下,日本高級將領之中,雖然缺乏出色的戰略家,但在基本技術、戰略原則上,均能一絲不亂,絕少發生重大錯誤。
然而,黃埔系將領的戰力究竟有多強?最佳的檢驗標準是中日戰爭。第六、七期在南京完成餘下學業。戰爭期間,第五期隨軍作戰,第六期留在廣州繼續學業,第七期於一九二七年夏招募。稍加統計即可發現,在抗日戰場上,重大勝利大都是非黃埔系將領贏得的,令國人、敵手及盟軍刮目相看的中國將領大都非黃埔出身——李宗仁、白崇禧、孫立人、廖耀湘、張發奎、薛岳、張自忠、李家鈺……然而,正因為他們不是黃埔系,從來得不到蔣的信任和重用。
炮兵教學中間瞄射擊極為簡單,而學生只會放列觀察射。那些參加共產黨軍隊的黃埔畢業生,公然與校長作戰,被國民黨稱為「赤黃埔系」。在直接掌握兵權的軍長、師長階層,這種趨勢尤為明顯。騎兵科還在教學員如何用冷兵器騎馬衝鋒。
抗戰時期出身黃埔的將領,大多畢業於前幾期,當時黃埔的訓練相當粗陋,時間也短,所學到的專業技能有限。這是蔣介石一輩子都未能明白的道理。
當時,授課內容明顯落伍於時代。但蔣只看重勇敢和忠誠,對此不置可否。
做事也多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苟,令人敬而生畏。反之,只要是黃埔畢業生,無論戰場上的表現有多麼糟糕,蔣也予以寬容並繼續重用。經常忽略搜索和警戒的重要性,常因而造成大亂。」而李宗仁、羅家倫等人也都承認,國軍高級將領稱職者寥寥無幾。黃埔軍校是國民黨的,還是共產黨的?(上) 黃埔系將領的戰力究竟有多強? 一九二四年,黃埔軍校建立時,僅僅提供半年的基礎軍事訓練,至北伐興兵時共有四期畢業生。他們離開黃埔以後,除了短期的訓練班外,很少有人能有機會繼續接受軍事院校的正規深造教育。
唯有中日戰爭,才是刀尖對麥芒,戰場上見真功夫。學者張瑞德通過分析戰前中國陸軍高級將領的背景得出結論:戰前陸軍的將官出身保定軍校者頗多,重要軍職人員出身黃埔者極少——各路軍總司令中無一人系黃埔畢業,軍長、師長中也只有約十分之一出身黃埔。
黃埔軍校另有武漢分校約培養出一千七百名畢業生。蔣介石本人也承認:「我們作總司令的,只比得上人家一個團長,我們的軍長、師長,只當得起人家一個營長和連長。
抗戰期間,從德國慕尼黑陸軍學校學習裝甲兵作戰歸來的蔣緯國,就對黃埔軍校的學制和教學內容極為不滿,他認為黃埔系軍官的指揮能力比日軍差了一大截,軍事理論素養還停留在二○年代。黃埔系「知識軍人」的目標,是要把民國變成像英國歷史學家伊格頓(David Edgerton)所言的「軍國」(warfare state),即由中央政府主導軍事、工業、科技及官僚體系,以進行現代化科技戰爭的國家。
比如,步兵戰術教學中對重機槍的佈置都沒怎麼教,卻還在教學生組織聯排步槍齊射壓制國共內戰則是黃埔打黃埔,看不出黃埔軍人的真本領。比如,步兵戰術教學中對重機槍的佈置都沒怎麼教,卻還在教學生組織聯排步槍齊射壓制。做事也多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苟,令人敬而生畏。
然而,黃埔系將領的戰力究竟有多強?最佳的檢驗標準是中日戰爭。在先進國家的軍隊中,軍校畢業後尚可由機關、學校、部隊的輪調中學習新技能,中國軍官卻無此機會。
那些參加共產黨軍隊的黃埔畢業生,公然與校長作戰,被國民黨稱為「赤黃埔系」。蔣介石本人也承認:「我們作總司令的,只比得上人家一個團長,我們的軍長、師長,只當得起人家一個營長和連長。
此前的北伐及新舊軍閥之混戰,是受過蘇俄軍事和政治訓練並擁有蘇俄先進武器的新式黨軍對陣軍閥的舊式軍隊,勝敗早已註定。這是蔣介石一輩子都未能明白的道理。
抗戰時期出身黃埔的將領,大多畢業於前幾期,當時黃埔的訓練相當粗陋,時間也短,所學到的專業技能有限。黃埔軍校是國民黨的,還是共產黨的?(上) 黃埔系將領的戰力究竟有多強? 一九二四年,黃埔軍校建立時,僅僅提供半年的基礎軍事訓練,至北伐興兵時共有四期畢業生。戰爭期間,第五期隨軍作戰,第六期留在廣州繼續學業,第七期於一九二七年夏招募。對比之下,日本高級將領之中,雖然缺乏出色的戰略家,但在基本技術、戰略原則上,均能一絲不亂,絕少發生重大錯誤。
經常忽略搜索和警戒的重要性,常因而造成大亂。但是,正如軍事史家鄺智文所論:雖然民國知識軍人引進了一次大戰和戰後各國在戰略、作戰、戰術、科技,以及國家動員方面的教訓和知識,但並非所有這些內容均適合當時民國的政治、社會、經濟等狀態,部分甚至浪費了國府有限的資源。
唯有中日戰爭,才是刀尖對麥芒,戰場上見真功夫。炮兵教學中間瞄射擊極為簡單,而學生只會放列觀察射。
此後,黃埔軍校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將課程延長至兩年,分設砲、工、騎、輜重等兵種。在此背景下,神話黃埔成為昔日在戰場上殺得你死我活的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少有的「歷史共識」。